29

2024

-

07

碳减排大幕已拉开,钢铁行业该如何发展?
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。当前,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,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更大行动。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再次站了出来,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,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,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,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行动。

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。当前,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,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大行动。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再次站了出来,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,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,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,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行动。

  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是内在需求。与大多数做出“碳中和”承诺的国家相比,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上升期,尚未完全与碳排放脱钩。从“碳达峰”到“净零排放”,中国实现“碳中和”愿景的时间只有德国、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。这场转型的强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,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可见一斑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,杀鸡取卵、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,符合自然、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展现出未来。

  记者朱晓波

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“碳达峰”和“碳中和”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愿景——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。

  2020年12月31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《关于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稿》)。《意见稿》是“十四五”时期钢铁行业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,值得关注的是,这份文件将钢铁行业碳减排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《意见稿》特别强调要促进产业耦合发展,构建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,力争2025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。

 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%,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制造业。近年来,钢铁行业虽然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,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,但由于钢铁行业体量巨大、工艺特殊性,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方面压力依然巨大。

  “十四五”大幕已经拉开。从认知层面,钢铁行业如何看待当前行业碳减排的紧迫性?从行动层面,我国钢铁行业未来五年碳减排工作的重点在哪里?如何推进?相关专家怎么说——

  何建坤 如何理解我国当前碳减排形势?

 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也对“碳达峰”、“碳中和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,这既明确了目标,指明了方向,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  可以说,碳减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。钢铁行业该如何理解当前碳减排形势?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指出,在参加“中国钢铁低碳发展目标与路径”研讨会时,习近平主席提出,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。这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,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,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

  新的气候目标迫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

“对中国而言,这两个新的气候目标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,也将推动中国疫后可持续发展,并在全球发挥引领作用。”何建坤指出。

与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危机相比,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更深层次、更深远、危害更大的生态危机。将温度上升控制在不超过2摄氏度以内,在此目标下,全球合作也是形成共识,构建美好社会的方向和共同努力的方向日益明朗。例如,欧盟在“绿色新政”中提出,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原来的40%提高到55%,并在2050年实现“碳中和”。美国当选总统拜登也表示,如果新政府上任,将在第一天重返《巴黎协定》,在其第一任期内,将投入2万亿美元的投资,在四年内促进气候控制,实施变革,在2050年实现“碳中和”。在此形势下,全球努力实现“碳中和”、促进经济发展也成为主要国家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。

何建坤表示,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是实现2060年长期“碳中和”目标的一个阶段性目标。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,未来经济发展预期仍然较高,2035年GDP增长预期将是2020年的两倍,到2050年可能达到2020年的3.5倍。因此,随着经济将更快增长,能源需求将缓慢增长,2035年后,能源总需求将趋于稳定,达到峰值后将缓慢下降。

何建坤指出,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拐点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意味着经济继续增长,能源消费增加,但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。这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,是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,也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的重要节点。

“在2030年前实现‘碳达峰’后,将迅速转入下降通道,到2035年,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该显著低于峰值年份。这时,中国基本实现了国家现代化,二氧化碳排放也进入了持续下降的减排轨道。”何建坤说:“二氧化碳排放快速下降也是现代国家的标志性体现,我们不仅要力争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,还要推动经济转型、产业升级和可持续经济发展。经济发展会带来二氧化碳排放新的增加量,这必须通过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来抵消。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每年下降幅度要大于GDP的年增长率,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。”

  何建坤预测,到2030年,我国年GDP增长率可能在4.5%到5%左右,因此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年下降率也将达到约5%,高于目前的4%。为确保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达峰目标,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,到2030年,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。最初的法律协议承诺60%~65%。这一目标的提升,可以确保“十四五”、“十五五”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每5年下降约20%,并能确保“十五五”期间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年均率达到或超过GDP达峰。

  必须大力改进能源结构

何建坤强调,通过支持实现新的气候目标,大力改进能源结构,大力发展新能源,利用新增的新能源供应满足新增的总能源需求,才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。

  何建坤认为,“十四五”期间,应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张,高耗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,为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创造条件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,力争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力争在石油消费达峰后不再增加,但天然气消费增加,使得二氧化碳排放不得不通过减少煤炭消费来抵消,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煤炭消费必须呈现持续下降趋势,才能确保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。

  何建坤特别指出,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减排是主要的低碳发展方向。例如,在电力系统可以发展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技术,在火电厂发电过程中,将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,埋入地下,将二氧化碳与大气隔离,使其不产生温室效应。对于工业过程,例如钢铁冶炼、水泥生产中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,这些减排相对困难,未来将利用能源系统的负排放技术,抵消一些难以减排的剩余排放。同时,这些难以减排的企业,也必须发展革命性的减排技术。

  因此,各种减排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能源系统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50年前后实现“碳中和”,所有温室气体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。在这样长期目标下,短期“碳达峰”与长期“碳中和”目标有机结合,促进各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。

  迫使高能耗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

何建坤认为,所有行业都必须推进能源革命和经济转型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。很多大型企业都承诺要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,导致一个企业的全生命周期、全生产链、采购都必须满足低碳化的要求。产品的低碳化程度、碳含量,将成为与产品价格、质量、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。此外,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表示不再投资高耗能的煤炭行业,一些高耗能行业的产能扩张也面临搁浅的风险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能源技术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,先进技术的竞争也十分激烈,谁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核心技术,谁就具有竞争力。

  此外,一些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之间的竞争也在变化。“例如,欧盟和美国计划征收碳边境调节税,他们认为自己减排比较彻底,碳含量低,而外国产品减排不够,碳含量高,保护国内竞争力,想对进口产品提高关税,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限制。这种限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竞争要求,就是要努力构建低碳核心竞争力。”何建坤说。

  何建坤介绍,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,开始进入下降趋势。但中国要在高位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在达峰后快速下降,因此未来必须加快二氧化碳减排速度。但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相对成熟,成本也比较低,这也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,并推动先进技术的核心竞争力。

“我们应对气候变化,要有信心,也要有紧迫感,必须现在就开始行动,不仅要可持续发展自身,也要为全人类地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的贡献和担当。”何建坤强调。更多关于:塑料模具钢公司